
3万红军被10万敌军追击,19岁战士献一计,毛主席:军中有神人!
引言:
1934年12月31日,我党召开了一次对共和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会议。
会议于1935年1月1日结束,这场延续了两年的会议就是被周总理盛赞为伟大前夜转折点的“猴场会议”。
在这个跨年夜里,毛主席和周总理没了欢庆新年的喜悦之情,他们结合严峻的实际情况讨论出适合红军的转移路线。
当时的情况对我军十分不利,前有10万敌人的追击,后有国民党大部队正在赶来,可3万红军战士仅仅用了36个小时就实现了强渡乌江。
成功渡江后,看着两岸险峻的岩石,湍急的江水毛主席感慨道:“36个小时就成功渡江,看来我军中有神人啊!”
当年红军战士是如何实现顺利渡江的?毛主席所指的“军中神人”又是谁?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的党内领导人在猴场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临时召开了一场会议。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里,参加会议人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悦的表情,反而是面色凝重,他们在激烈的讨论着我军的行军路线。
李德和博古等人坚持北上,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但是毛主席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毛主席认为对正在追击的国民党反动派来讲,红军北上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了,之前已经因为错误指导思想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如果这一次再失败的话,不仅中国革命会陷入迷茫,与他们同在黔州地区的3万红军战士也将因为错误的指导思想牺牲掉宝贵的性命。
因此,毛主席认为眼下只有转战贵州,我军才有一线生机。
但是李德等人不同意毛主席的建议,他们甚至把当年的湘江战役拿出来说事,痛心地毛主席当场建议参加会议的所有人举手表决。
最终,大部分人同意了毛主席转战贵州,另辟蹊径的战略思想。
多年后,周总理再次回忆猴场会议,他是这样评价的:猴场会议是一次伟大转折的前夜。
猴场会议之后,我军确定了转战贵州另寻生机的行军路线。为了赶在国民党主力和黔军会合之前渡过乌江,红军战士决定于1935年1月2日正式渡江。
到达乌江边之后,众人才发现这里两岸均是岩石峭壁,江水十分湍急,江水深处又有暗流,就算经验丰富的船工都无法保证能顺利渡江,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3万红军战士悉数安稳渡江?
危渡乌江
当时一共有两种办法渡江,第一种办法是直接从渡口大道横穿,但是那里埋伏了大量的国民党士兵。
他们配备精良的武器,强渡乌江后又会有很多追兵。届时我军人困马乏,很难再与之酣战。
第二种办法是在南北两岸找到暗渡口,这虽然可以躲过国民党的追捕,但是江水湍急,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几番思量之后,我军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在大渡道口明渡,以此吸引敌人火力,一部分在大渡道口五百米左右的位置暗渡,顺利渡江后端掉埋伏在大渡道口附近的暗哨。
可就在组织前排士兵暗渡时却出了岔子,直接让战士们陷入困境……
1935年1月2日上午九点左右,渡江计划正式开始。一组战士一边大渡道口对面的国军发起进攻,一边佯装搭起架桥梯,明着告诉敌人“我们要搭桥渡江了”。
对岸的国军见状立刻反击,正在双方酣战时,毛振华悄悄带着7人组建渡江小分队,背着驳壳枪潜入了冰冷且湍急的江水里。
一月份的江水寒冷刺骨,战士们不仅要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还要时刻防备被对岸的国军发现,这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太大的声音。
但是,对岸的国军还是发现我军暗渡乌江的计划,此前他们为了防止我军渡江已经将对岸的和附近村民家里的木船都烧毁了。
此时,先遣部队只能先将绳索送到对岸并且固定好再架桥渡江,可在行进一半的时候,就被对岸国军发现了。
好在当时天色昏暗,国军只能凭着感觉大概射击,先遣部队只有一人牺牲,其余七人全部顺利渡江。
可在渡江之后,毛振华才发现千辛万苦带过来的绳索被流弹打断了,这也意味着第一次渡江计划是失败的。
眼下到底该怎么办?是从头再来还是与敌人硬碰硬?
如果从头再来,我们的渡江计划已经被敌人发现了,敌人一定会加强火力,暗渡困难增大。
如果强攻,敌人手里的是精良的美式装备且人数达10万之多,我军只有3万余人,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被国军围剿受伤的人,强攻胜算更低。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一名19岁的战士站了出来,对毛振华说他有办法渡江。
